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王志亮:做动物疫病的攻克者

时间:2021-09-29 来源:动物医学院

王志亮,现任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世界非洲猪瘟研究联盟副主席,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新城疫专家、小反刍兽疫专家、非洲猪瘟专家,联合国粮农组织小反刍兽疫核心专家,国家重大外来动物疫病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和国际、国家参考实验室主任。

1985年至1995年,王志亮先后在莱阳农学院兽医专业、江苏农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传染病与预防兽医专业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特聘至农业动物检疫所(现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国家外来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总兽医师、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等职。

开创领域 成果丰硕

王志亮开创了动物外来病研究领域,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重大科技项目,获批国家新兽药证书6个,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9个,主编专著8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在Science、EID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在疯牛病、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外来病疫病研究与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岛市劳动模范、山东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劳模)、青海省援青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其领导的外来病研究团队获农业部“全国农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4年被评为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015年被评为国家创新团队。

谈到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时,他激情澎湃;聊到自己取得的成果与突破时,他谦虚谨慎,他将矢志三农、服务三农的精神贯穿科研工作始终。

春风化雨 成人成才

王志亮于1985年考入莱阳农学院,那时,教育战线<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与那个时代的很多高校相比,莱农正教授一级的老师都是亲自给本科生上课,老师们的讲课风格各具特色,有的风趣幽默,有的严肃认真……”王志亮回忆道。新旧更迭,农大老师对于教学倾注的心血不曾减少,为无数学子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根基。虽是师生,更似朋友,“当时大多数老师都住在校园内的家属院里,有的同学会经常跑到老师家里请教,然后在老师家里蹭饭。那时,我们很多同学都跟着老师在学校的兽医院里实习,或一起到外地出诊,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如果说老师的教诲像春雨般浸润心田,那么如朋友般的师生情则推动王志亮不断在科研上寻求进步。

求真务实是莱农传统,也是莱农学生践行的准则。王志亮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直接或间接与黄土地打交道的行业,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如果缺乏求真务实的作风,一定不会取得实际性的收获与突破。“四年的大学时光,收获最大的是淳朴厚重的师生情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王志亮说道。

不惧困难,敢啃硬骨头

1989年,王志亮考上了江苏农学院(今扬州大学)的研究生。那时,沙门氏菌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的研究是国内外沙门氏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而研究出能与所有沙门氏菌反应的所谓属特异性单抗更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重要目标。他的导师刘秀梵院士带领其团队在这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对于沙门氏菌属特性单抗,一直未能试验成功。在刘老师的鼓励下,王志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方向的研究。“最初,我一直沿着传统思路,反复地开展免疫、融合和筛选工作,但一直没有收获,当时内心挫败感很大。”

对于不断寻求探索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放弃一块诱人又难啃的“骨头”非常困难,王志亮也同样,他仔细回顾过往研究历程,寻找突破点。一个想法突然闪现——更换筛检方法,采用已知抗原与免疫原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血清型的细菌进行筛检,这种方法会在早期就能筛掉大量不需要的单抗,从而得到多数需要的单抗。这一想法让王志亮激动不已。两个多月后,他终于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批属特异性单抗。“任何科研工作的成功既要有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更要有科学合理的谋划设计和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我想与母校年轻学子分享的一个方面。”王志亮说道。这段探索经历提高了他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为其今后探索新课题、新的科研项目打下基础。

“疫苗是否有效、多大程度上有效必须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加以证明,不能人云亦云,否则极易产生错误导向。”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家禽中开始流行新城疫病毒基因VII型变异株,很多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传统的La Sota疫苗对新流行毒株没有保护力。为了验证这种说法的真实性,王志亮团队在分离到新变异株的基础上,进行了严格的试验设计,增加了足够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La Sota疫苗完全能够保护家禽对流行株的致死性攻击,这一结果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随后,王志亮率领的团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新城疫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制定了国家新城疫诊断技术标准,并多次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修订,影响力不断扩大,其领衔的实验室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新城疫研究的一个权威机构-国际新城疫参考实验室。不随波逐流,始终坚信科研实践成果的权威性,不惧困难、潜心钻研,他将求真务实的精神落在了实处。

善用科研成果,解决疫病难题

在王志亮看来,做大量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用于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若干研究成果会直接用于动物疫病防控实践。像非洲猪瘟、新城疫、结节皮肤病,还有疯牛病等等,都研制出了快速检测方法和具体防治技术,临床应用十分可靠。”

二十多年来,王志亮及其团队累计编写出版《非洲猪瘟》《新城疫》《小反刍兽疫》《牛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等专著8部,翻译出版《外来动物疫病》《跨界动物疫病图谱》等专著4部,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9个,防治技术规范8个。与此同时,团队开发的蓝耳病、疯牛病、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新城疫、结节皮肤病等多种诊断试剂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团队先后被评为农业部先进集体、科研创新团队和科技部优秀创新团队,2015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重大外来动物疫病研究创新团队”。目前,王志亮主持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阻断及防控体系研究”已接近尾声,所研发的系列外来病诊断技术、分析技术和防控技术等多项成果被农业农村部和科技部认可、采纳及推广应用,其中非洲猪瘟、结节性皮肤病等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技术,在当前疫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及自己的工作,王志亮动情地说:“我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三农工作的一部分,我始终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正值我校建校70周年,王志亮表示:“期望母校培养出更多吃苦耐劳、善于钻研的优秀学子,同时也希望青农学子不仅善于探索新领域,勤于科学研究与实践,也积极投身于农业农村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宋斐斐 夏凡 单位审核人:孙运彩 编辑:曲天泽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